close

1888(光緒14)6月,發生大庄事件,農民、平埔、卑南等原住民數千人之武裝抗爭,群眾襲破水尾防營,劫掠軍械彈藥後,南下焚毀卑南廳署,圍攻張兆連所統領的鎮海後軍,當時營內僅有一百三十餘名官兵駐守,而且水源已被切斷,情勢岌岌可危。在千鈞一髮之際,張統領緊急派兵掘井,並焚香祈求媽祖保佑,果然獲得湧泉,軍心大振,困守孤營長達十七晝夜,直到清朝政府派艦載兵馳援,事變始告平。

IMG_7287.JPG

張兆連在事件結束後將井取名為「靈泉井」,並立碑石在旁,現今石碑移至天后宮昭忠祠內。

IMG_7308.JPG

大庄事件平定後,1889(光緒15),張統領為報答神恩,倡議建廟奉祀,率先捐出俸祿並發起官紳士庶募捐。

IMG_7288.JPG

張統領親自前往台南大天后宮拜謝聖母,恭獻「靈助平蠻」匾額,並積極籌劃建廟事宜。

IMG_7289.JPG

可惜是年採購建材自台南船運回途中,不幸遇颱風而流失。但張統領並不灰心,隔年1890(光緒16)再度募款採購動土興建,原址在今台東市和平街東禪寺,於1891(光緒17)3月落成,同時承蒙光緒皇帝御賜「靈昭誠佑」匾額之殊榮,成為了清朝時期,台灣最後一間官廟。

IMG_7290.JPG

1923(大正12)起連續數年受強烈地震與颱風之侵襲,牆柱龜裂嚴重,熱心士紳發起募捐重建。善士吳錦麟慨然捐出現址一千六百坪土地作為廟地,於1930(昭和5)動土重建。共斥資四萬元,經歷三年於1933(昭和8)完工落成。

IMG_7292.JPG

1937(昭和12)推行皇民化運動,進行寺廟整理運動,主張焚燬神像、廢裁寺廟,所幸台東縣長吳金玉據理力爭,天后宮才可以保存。

IMG_7293.JPG

1945(民國34),賴金木等士紳發起募捐將廟宇重予整修,於1948(民國37)3月完工

IMG_7296.JPG

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,國民政府來台,借天后宮設置「國軍臨時教養院」。

IMG_7297.JPG

2003(民國92)1231日列入臺東縣文化資產。

IMG_7299.JPG

IMG_7300.JPG

關於媽祖的分靈,有兩方面的說法,一說是福建湄洲島。另一說則依《台南大天后宮志》為張兆連對大天后宮獻「靈助平蠻」匾時,分靈至台東興建天后宮,以謝媽祖湧泉救命之恩。

IMG_7293.JPG

IMG_7298.JPG

昭忠祠主要是奉祀開山撫番殉難軍民神位。 另外,神主牌的左邊「文將軍」是清朝台東的第一位地方官「袁聞柝」先生。 神主牌的右邊,雙手比「劍指」手勢的「武將軍」,是當時鎮守台東的鎮海後軍統領「張兆連」將軍。

IMG_7309.JPG

IMG_7310.JPG

大天后促進為交流,還贈有複製「靈助平蠻」匾給台東天后宮,於2010(民國89)1120日揭幕。

奉祀 : 天上聖母、城隍爺、土地公、觀世音菩薩、月下老人、註生娘娘、文昌帝君

地址: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一段222

創建年代:1891(光緒17年年)

目前建築修築年代:1933(昭和8)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三 的頭像
    阿三

    台東歷史故事

    阿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